汽车行业发展现状(重庆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尊龙凯时人生就得博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05
陈仁祥;周桂林;詹振飞
(重庆交通大学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目前,世界汽车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产业改造升级阶段,面对国外汽车产业升级改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
陈仁祥;周桂林;詹振飞
(重庆交通大学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目前,世界汽车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产业改造升级阶段,面对国外汽车产业升级改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我国汽车企业也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旧技术交替以适应产业升级改造。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1],这为抢占全球制造业技术制高点,顺利从低端向高端制造业过渡,抢占全球高端制造业的份额和分享技术红利,形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制造业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重庆已经有了较好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2]。据统计,2021年中国品牌轿车年销量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44.4%,比上年上升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轿车销量254.7万辆,同比增长21%,市场份额达到45.9%,同比上涨4.6个百分点[3]。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销售占比达到13.4%,远远超过目标复合销售占比;而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67万辆,全年预计将达到550万辆左右,销售占比将达到22%,比预定目标提前三年达到20%的占比[4-5]。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从全国汽车产业定位方向而言,重庆是全国乘用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东方底特律,拥有先进的研发制造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重庆目前拥有全国最多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长安汽车、长安福特、东风小康、吉利、比亚迪等2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分布在两江新区、高新区、万州、合川等十几个区县,其总产能目前已超过400万辆。
重庆目前拥有41家汽车生产企业,包含21家整车生产企业和20家专车生产企业20家,现已具备年产汽车400万辆的综合产能。另外,重庆共计拥有4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聚集在汽车行业,现已逐步发展成为1 10 1000的发展模式,即以长安汽车作为一家龙头企业,长安福特、东风小康、吉利、长城、比亚迪等10家国内外主流汽车品牌商和涵盖汽车底盘、发动机、变速器等供应体系在内的1000多家零部件配套厂商。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从发展的绝对量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可以看出。
其中,长安汽车两江基地年产能36万辆;长安福特重庆一、二、三工厂总产能约115万辆;长城汽车重庆永川区生产基地整车产能16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重庆基地产能40万辆;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整车产能30万辆;金康新能源规划产能5万辆。
此外,吉利也在重庆两江新区部署了高端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将投资约70亿元,生产沃尔沃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星polestar系列车型,计划年产能2.5万辆。汽车企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汽车供应链落地,重庆因此也拥有了上千家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相关厂商,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组件的完整供应系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注册地在重庆,传统动力、电子电器、底盘、车身内外装饰品、通用技术类、紧固件、电动化、原材料/大块材料、智能网络连接、包装物流、mro服务模具/设备/智能制造、包括汽车软件在内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有1359家。但在智能网络和电动化领域,重庆相对薄弱。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注册的智能网相关企业仅47家,包括9家环境感知公司、8家网络通信公司、8家芯片公司、4家移动性服务公司、5家自动驾驶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公司和3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公司。电子设备相关企业215家,包括电子元器件公司36家、电子控制单元公司18家、传感器公司21家等。
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更高的产业集群和完整而紧密的产业链[6-7]。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全面分析重庆地区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从宏观角度分析,包含重庆地区区位优势、当前的发展战略与汽车产业政策两个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包含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相关零部件配套服务的优质化。
2.1 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一,重庆汽车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一,重庆坐落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幅员辽阔,总面积达82402.95km2,总面积是北京上海天津另外三个直辖市的2.39倍,并且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另外根据重庆市政府的规划,最近几年必须对汽车产业的结构进行升级改造,这样做的最大益处在于可使重化工、重污染企业搬离主城区,使得重庆成为一个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现代化大都市。其二,重庆交通运输业最近几年发展迅猛,由于重庆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点,所以重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业发展速度相对很快。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唯一坐拥水、陆、空交通资源的超大型城市,万吨级大船可以从上海直上重庆,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重庆主要机场有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巫溪机场等五座民用机场,其中江北机场是西部地区第四大机场,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也是未来国家规划的五大枢纽机场之一。目前建有重庆北站、重庆西站、沙坪坝站等火车站,并且具有成渝、渝黔、襄渝、等主要铁路干线,铁路网四通八达非常便利。
截至2021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400km,居西部第一[8];截止2018年,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长达315.3公里,位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第一,预计到2022年,通车里程将超过500公里[9]。据高铁网最新消息,预计到2030年,全市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2000km,形成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10]。其三,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汽车产业聚集地,汽车需求市场十分广阔。并且重庆汽车产业偏重于中低收入群体,这和中国广大西部地区的需求市场形成了较高的契合度。其四,在渝的高等院校共有55所,并且重庆已经规划了高新区,这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员。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吸引了四川、贵州等周边省份大量务工人员,这为重庆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保障。
第二,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也是相当健全,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以两江新区为例,两江新区包含渝北区、江北区和北碚区3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江北嘴金融城、悦来国际会展城、果园港三个开发主体,以及保税港区、北部新区、两江工业开发区三个功能区,规划总面积1200km2,截止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270万人[11]。其一,就发展战略来看,两江新区战略规划是系统的、并且非常科学。当前国务院已经赋予了两江新区的五大功能,首先要求在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内陆开放门户、科学发展示范窗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其二,就产业政策而言,两江新区的政策计划是十分健全的。在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上面,两江新区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无论在企业用地、税收优惠还是在金融支持上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微观环境
第一,两江新区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生产基地之一。重庆现有整车企业(包括特种车)41家,如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安福特、通用五菱、东风小康等。有高品质一级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400多家,二三级配套企业1500多家,如韩泰轮胎、康明斯发动机等。目前重庆拥有非常完善的本地化配套资源,本地配套率高达75%以上。第二,两江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服务比较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包括融资平台、基础设施提供、科研机构、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方面。
重庆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新能源转型升级,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重庆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4.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从硬件上,重庆已建成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以及全国首个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从软件上,重庆集聚长安汽车、赛力斯、中车恒通、小康股份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长安汽车已建成全国领先、全球先进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小康股份在重庆及美国硅谷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长安、赛力斯等主体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具有全价值链的研发创新能力,而不只是生产基地,保证了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022年一季度,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户科学城,总投资金额达到了50亿元。该项目将围绕解决汽车软件供应链卡脖子技术,开展汽车软件核心攻关和原始创新,聚焦高可信车用泛在实时操作系统、汽车软件集成开发测试环境任务、自动驾驶预期功能安全验证平台等九大任务,推动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但是,重庆目前也面临明显的短板,尚未形成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新生态的相关整体规划,使其对汽车企业、消费者、科技公司、交通、出行管理等协同发展的统筹前瞻指导不够。充/换电基础设施、智慧停车场等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点,需要智能充电、电能互动、车-桩-云蓄电池数据互联互通、智慧停车场等的生态链快速形成[12]。因此,制定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智慧城市相融合的汽车产业新生态链规划已势在必行。
汽车产业是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如何完善重庆地区汽车产业链,笔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3.1 核心领域仍需补齐短板
目前,重庆本地很多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没有形成像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产业强国那样上游推动下游,还处于下游拉动上游的生产制造模式。在高档数控机床、在线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应用上,许多配套商,特别是二级以下配套商还比较欠缺,质量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产品一致性保障能力不强[13],所以补齐核心领域短板势在必行。
3.2 应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自主研发能力
重庆市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完善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来渝设立研发基地。加强整车与零部件系统集成、整车安全、新一代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动车专用底盘、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智能网联系统、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其研发应用水平[14]。
3.3 挖掘用好氢能供应链优势
据了解,氢气主要来自于天然气的重整,而重庆丰富的天然气、页岩气储备资源,为氢能源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并且位于长寿、涪陵、荣昌、潼南等地的多家化工企业都有非常丰富的副产氢气,年产量总计超过10万吨。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庆现有整车企业21家,整车产品谱系齐全。其中,上汽红岩、庆铃汽车、长安汽车这3家车企已上市多款氢能汽车,后续的氢燃料电池整车亦在陆续研发推出。在氢能汽车供应链的核心配套和平台方面,重庆亦有基础。目前重庆集聚了德国博世、国鸿氢能、明天氢能等一批国内外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本地配套能力,加上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在渝的国家级汽车行业质量检测机构,初步形成氢能汽车测试验证公共服务体系。在供应链关键环节加氢站建设方面,目前重庆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加氢站,已达6个。挖掘用好氢能供应链优势,重庆氢能汽车产业将通过在供应链上‘补链成群’,形成一批氢能汽车应用场景。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从氢能的制造、储存、运输和加氢等上游原料端,到电堆、系统集成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等中游制造端,再到氢能汽车运行的下游应用端,重庆氢能汽车产业集群预计明年将初见规模。届时,全市将建成10座加氢站,推广10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培育氢能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50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3.4 强化和提升品牌效应
2021年,长安(000625)、吉利(hk0175)、长城(601633),分别销售汽车230.05万辆、132.8万辆、128.1万辆,拿下国产汽车前三甲。其中,长安不仅销量夺冠,而且遥遥领先。拉出历年数据来看,长安汽车销量,几乎一直是长城的二倍。虽然长安汽车销量230万辆,销售商品营收992.39亿(不包括提供劳务及其他),平均4.3万元/辆。而长城汽车虽然销量仅有128万辆,但是销售汽车营收却高达1213.07亿(不包括销售零配件、提供劳务及其他),平均9.5万元/辆。可见,长安汽车的平均出厂价,较之长城汽车明显偏低。然而从产品线来看,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都是布局的5-20万元国内主流燃油车市场。但平均出厂价却差异明显。说明长安汽车低价车型更为畅销。换言之,长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市场。积极经营品牌和企业形象,打造引领未来科技 或注重个性化需求服务等企业形象,形成自身标志性品牌优势尤为重要[15]。
参考文献:
[1]肖怡文.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2):47-51.
[2]陈卫莉,梁桂保.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发展分析——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06):37-40.
[3]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4]工信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eb/ol].[2021-03-01].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53447662_391226.
[5]the electric vehicle world sales database. global ev sales. available online: http://ev-volumes.com. accessed on january 2022.
[6]刘昱影,何根源.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的政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5):5-7.
[7]史雪枫,刘雅坤,康凯,成梅林.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情况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9):214-217.
[8]中国公路网.https://www.chinahighway.com/article/65386937.html.
[9]今日重庆.http://cq.cqnews.net/html/2019-01/08/content_50229600.htm.
[10]中国高铁网.http://news.gaotie.cn/guihua/2017-10-01/423353.html.
[11]全景两江.http://www.liangjiang.gov.cn/qjlj.htm.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
[13]harker. k. 10 global companies and their brand sustainability.2022.
[14]koster, a.; kuhnert, f.; stürmer, c. five trends transforming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pwc 2018.accessed on december 2021.
[15]任泽平,连一席,谢嘉琪.特斯拉的秘密:科技综合体崛起[eb /ol].[2020-12-15].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38263782_46756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